校友潘秋静:如果没有当初的遇见,怎会成就如今的我

撰稿: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校友 潘秋静  
2024-05-02

  姓名:潘秋静

  身份: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2010届日语专业校友,现为日本山梨学院大学讲师。

  独“嘉”经历:2014年9月获得日本九州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后考入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读博期间,曾到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访学一年;2021年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九州大学工作2年、爱媛大学工作1年;2016年10月,参与筹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首个海外校友会——日本校友会,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任至今。

  从2010年毕业至今,我已走过13载春秋,其中12年是在海外求学与工作的日子。从硕士到博士,从留学生到国外大学教师,我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给予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正是您——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如果没有当初的遇见,怎会成就如今的我。

  母校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美好。母校不仅教授她的学子们求生立本的知识与技能,还教授每一位“嘉”人在为人处世、品德修行上努力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些是伴随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就是这样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如家一般的“嘉”,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得益于母校的无私付出和支持,2024年4月,我有幸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专著《中国独立学院制度的产生、普及、变化:高等教育发展新尝试》,该书由日本著名出版社东信堂联合发行,是日本高等教育学术界首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地研究独立学院制度的书籍。该书为国际社会及学界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研究和评价独立学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恰逢校主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想以此书献礼母校,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继续发扬嘉庚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她给了我一双翅膀,并教会我飞翔

  遇见母校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她给了我一双翅膀。

  很多人问我,当初报考嘉庚学院的理由是什么?说实话,具体是什么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也许是因为母校有热门的日语专业,也许是因为母校离家近;也许是因为母校可以共享厦门大学的硬件、软件资源……不管基于哪种原因,我最终将她作为报考的“第一志愿”。这就是我与“嘉”的初次结缘,不算太激动、不算太平静、没有太多神奇色彩。

  然而,当我坐上船,提着大包小包,走进“嘉园”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满是激动、兴奋。广阔的校园,宏伟的教学楼群,绿草如茵的草地,波光粼粼的湖畔,还有月亮桥、高尔夫球练习场、四人一间的温馨宿舍、南北中区食堂,可以说应有尽有。总之,那时我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嘉庚学院不仅在硬件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更在软件上、教学资源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答疑制度的设立,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与重视。每当我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惑时,都会去找恩师胡永红(曾在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任教八年)探讨,寻求解答。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嘉庚学院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大学时光。

  嘉庚学院还将每学年教学周的最后两周设置为实践教学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记得有一次实践教学周我参加了日文写作活动,得到了老师的专业指导,最终还获得了比赛的二等奖。现在回想起来,如今我还拿着这支写作的笔不放,也许正是在母校时就不知不觉埋下了种子。

  母校还有很浓厚的社团活动氛围。我参加了黑眸子杂志社和学术部,虽然只是小小的干事,但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解决问题,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10年,从母校毕业后,在国内准备了一年,我便踏上了去往日本九州大学的留学之路。经过2年的学习,我终于从九州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得以留校工作。

  回首这段留学之路的起点,我要感谢母校为我打开的那扇通向世界的窗户。2009年,当我还在读大三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母校与日本长崎短期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日韩茶道交流大会”。那是我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也是我与福冈和九州大学结缘的开始。从现在来看,不得不说,母校为她的学子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并教会我飞翔。这便是我的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我非常感谢母校,她总是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可以了解、体验世界的桥梁和资源。截至今日,母校与日本高校交流互访密切,并先后与9所日本高校合作,为嘉庚学子提供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与机会。在众多院系中,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原为日语系)当真无愧算得上母校里具有国际特色、紧跟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院系之一。而这一切离不开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余逸文老师的规划及全体老师们的努力。

  每每回想起母校,除了难忘的大学生活之外,更多的是感恩和肯定。感恩母校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培养好每一位渴望学习和成长的学子们。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不管你平凡也好,不凡也罢,你总能在这里找到不一样的自己,可爱的自己。

她挂念离“嘉”的校友,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力量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因为她很温暖,她时刻关心挂念着离“嘉”在外的大孩子们。从2003年的468名首批“嘉”人到现在遍布全球各地的60000多名校友,从2013年第一个地方校友会——北京校友会成立;到2016年首个海外校友会——日本校友会的诞生;再到2019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友会的正式成立,20多年来,母校专注于在校生教育的同时,也不忘关心校友们的发展。就如王瑞芳院长提到的一样:我们希望,给予嘉庚学子的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关怀,而是终生关怀。

  从2003年建校起,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00多名嘉庚学院校友曾经在日本留学或工作。直至今天,仍有上百名校友在日本学习或生活。正是秉承着“建立共同的‘嘉’”“将校友们聚集联络起来,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文关怀与嘉庚精神,2016年10月29日,在王瑞芳院长的见证下,日本校友会在东京中日友好会馆正式成立。由此,我也开启与母校的另一段旅程,有幸可以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校友们。

  日本校友会成立以来,我们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如学习会、赏花会、忘年会等,服务校友、增进情谊、传达母校温情。从2018年开始,我们还着手开展以“中日交流”为主题的各种交流会,如茶道体验、与日本大学教授的面对面交流等,为校友们提供更多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切实有用的帮助。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疫情,日本校友会虽暂停了线下活动,但我们的心始终与母校、与校友们紧紧相连,在全球口罩紧缺的2020年上半年,前后两次向学校捐赠口罩,共计1381个,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我们作为嘉庚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日本校友会的会长,我希望日本校友会能成为连接在日校友、厦大日本校友会、母校之间的桥梁。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我们将努力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嘉”庭,用行动来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

她是一所值得肯定的学校,让我们收获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学博士,我深知大学时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想从“珍惜大学学习时光”“人生规划”以及“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这三个方面,为学弟、学妹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珍惜大学短暂的四年时光,重视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主动参与各种社团、学术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多参加一些有趣的课程和讲座,尝试去挑战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同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要过分追求成绩和名誉。

  第二,人生规划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人生规划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方向。在大学期间,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人群,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另外,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想要直接就业的同学,我建议可以多了解行业趋势和就业市场,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实习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想要考研的同学,则需要注重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多读专业书籍和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为将来的研究生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出国留学的同学,则需要提前了解留学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学习外语,为将来的留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我想强调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的重要性。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我们要懂得感恩、保持善良和友好、谦虚谨慎等美好品德。这些品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能够让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在校时多参与志愿活动、公益项目等,学会回馈社会;毕业后多参加校友会活动,学会回馈母校;出门在外时多向父母家人问好,学会回馈父母;身在海外时多传递中国正能量,学会回馈祖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亲爱的学弟学妹们,请善待生活,善待在“嘉”的日子,珍惜每一次在“嘉”学习的机会。嘉庚学院,她就是一所值得肯定和赞许的学校;她是一所可以让你成长和收获的大学。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